“哎!車又沒了。”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短短5個字的微博,引起了不少網友圍觀。半個月,葉青在同一地鐵站口丟了兩輛自行車,他呼籲地鐵口設立免費自行車存放系統。(12月14日《武漢晨報》)
  不是離奇的故事,也沒有什麼狗血的情節,半個月內丟了兩輛自行車,能有幾家報紙把它當做新聞,在網絡上還受到幾萬網友的圍觀。如果新聞當事人不是一位副廳級的領導,這種雞零狗碎的日常小事,絕對上不了門戶網站的首頁,對於飽受了國內外大大小小新聞輪番轟炸的網友來說,恐怕也不會對此瞟上一眼。
  之所以圍觀,是因為副廳級的領導在自己微博上感嘆的,居然也是丟自行車的事。按日常經驗想,這樣的領導起碼有自己的專車代步,哪能像普通百姓一樣蹬自行車出行呢?有悖於常理的事,首先讓人想到的當然是作秀,不禁要來一番吐槽,然而,當發現“槽點”並非虛構,恰好與大多數人遭遇如此雷同的時候,代入感油然而生。
  也是在武漢,曾經有一個外國人丟了自行車之後,很快就在警方的幫助下找到。這個新聞,讓人感到唏噓,總覺得內外有別。實際上,這前後的兩則有關丟自行車的新聞,觸動公眾的是同一個敏感神經,丟自行車的現象在社會生活中已經太常見,而對找回自行車,又幾乎從不會抱有一絲的希望。外國人的幸運經歷,領導的切身體驗,在羡慕與同情之餘,卻只好一聲嘆息。
  因此,領導自己連連丟自行車的“不幸”,在網絡上才會受到眾人圍觀。圍觀不能說全是惡意,大家也不單單是為了打醬油路過看笑話,主要還是想藉機來表達一下個人意見,把以往丟了自行車只能自認倒霉,在現實中只能無可奈何的感受宣泄出來。感同身受的圍觀,從另外一個方面反映了類似問題的普遍性,也充滿了共同的期待,要不怎麼說,圍觀是一種態度,圍觀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力量呢?
  好在領導丟了自行車之後,已經發出了呼籲,通過媒體的報道,也許會受到相關部門的關註。要是民眾丟自行車的事情,就此能真的被重視起來,實在是一樁大好事。不可否認,這種“選擇性的關註”,本身即便存在一定的弊病,可回過來想想,領導能帶頭髮聲,同時還激起了社會反響,就此創造了一個解決問題的良好契機,也算是有無意之中找到了一個突破口。
  當然,總是想通過領導自己參與,在他們個人體會的基礎上,來促進一些長期存在的社會痼疾得以消除,在現實不僅不太可行,其實也不是社會問題治理的正道。對於民眾一直急迫希望解決的社會關切,不能讓民眾在等待中失去了信心。有關公共部門應該主動地收集民意,制定具有針對性的管理措施進行有效的紓解。
  文/寇軍  (原標題:局長丟自行車讓人更有代入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k34jkwim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