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記者近日探訪多地機關食堂,這些食堂的菜價不是一般的便宜。
  河北省委食堂的西紅柿炒蛋5元、紅燒丸子5元、土豆燉肉5元,近10個菜色基本以家常菜為主,最高價未超過5元。昆明市級機關食堂一葷兩素6元,兩葷兩素8元,三葷兩素10元,米飯不夠可免費加一次,鹹菜和湯更是免費用。
  食堂,常見於學校、公司、工廠和軍營,單從字面來看,指的是許多人一起吃飯的地方。人多的地方容易產生故事,許多人一起吃飯的地方更會造就歷史。50年代曾掀起大辦“人民公社食堂”運動,社員可以“放開肚皮吃”,食品“特供”制度也在這一時期產生。
  曇花一現的“大辦公社食堂”
  1958年10月25日,人民日報刊發了一篇社論《辦好公共食堂》。社論提出,辦好公共食堂已經成為當前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成為鞏固人民公社的一個基本關鍵。
  “那種把公共食堂看成是生活小事,從而忽視對食堂工作的領導,甚至認為不值得在食堂工作上花費領導的精力和時間的觀點是錯誤的。”人民日報旗幟鮮明,觀點明確。社論發表後,農村公共食堂勃興,到1958年底,全國共辦農村公共食堂340多萬個,在食堂吃飯的人口占全國農村總人口的90%。
  農村公共食堂是否解決了農民吃飽飯的問題呢?至少從當時的報紙和電臺的報道來看,是的。河南遂平縣衛星人民公社第一大隊第一生產隊興辦食堂的經驗被廣為傳播:公社是橋梁,食堂是天堂,一日三餐有葷素,社員個個喜洋洋。
  僅河北省徐水縣就辦起了1693個公共食堂,占全縣總人口70.5%的22.56萬人都到食堂免費就餐,放開肚皮任吃。有些公社食堂還設立“流水席”,全天候讓社員和過往行人免費隨時吃飯。
  但好景不長,在所有關於“大辦食堂好”的宣傳畫中出現的女炊事員其實並不能代表農民的飯勺子,真正握著飯勺子的是沒有出現在宣傳畫上的公社幹部;在宣傳畫上那些笑容可親、菜熱飯香的背後,充滿著農民的不滿。
  1959年開始,由於嚴重自然災害,農業遭災歉收,糧食形勢日趨緊張。為了能填飽肚子,社員動開了腦子。據報道,河南省魯山縣張官營公社創造了一斤玉米蒸五斤饃的經驗,遼寧黑山縣大虎山衛星人民公社三檯子副業生產隊創造了“苞米食用增量法”,廣西柳州地區大力推廣的“雙蒸法”:即將米乾蒸半小時後分裝入罐,加上涼水,1斤米加4斤水,用猛火蒸1小時,能使每斤米出飯5斤,比原來增加40%以上等。
  為鞏固公共食堂,1960年,中共中央發過一系列文件,認為公共食堂是“必須固守的社會主義陣地”,“農村中階級鬥爭尖銳所在”,要求各級黨委把安排生活和辦好食堂“提高到階級鬥爭的地位上來”。1960年11月3日“緊急指示信”(即《十二條》)規定:“公共食堂的制度必須堅持”,“‘政治到食堂,幹部上伙房’,是辦好食堂的關鍵”。
  但諸如“瓜菜代、二稀一干”等方法,仍不能讓社員吃飽飯。1959年5月18日中共中央作出《關於在人民公社停止興辦公共食堂的決定》後,人民公社興辦食堂,社員吃飯不要錢的做法才退出歷史舞臺。
  “天字一號”食堂的前世今生
  明慧公司養豬場位於河北省三河市郊,每年出欄商品豬5萬頭左右,其中的80%以上都供給了北京大紅門公司。
  運往大紅門公司的豬並不流向普通市民的餐桌。它們從出欄起就要接受多道檢驗檢疫,裝車後須由當地警方貼上封條隨車押送,司機“開車要穩,豬腿上連個磕碰都不能有”。
  大紅門公司是“大紅門肉類食品有限公司”的簡稱,隸屬北京市二商集團。所謂的“特供”,即“特需供應”,意為對在京高級幹部和高級知識分子“在副食品供應方面給予照顧”。
  肇端於上世紀50年代的“特供”制度,卻勃興於1959年至1961年,即食品緊缺的三年困難時期,它的支脈繁雜而又顯得神秘。
  特供任務最早由公安系統承擔。1950年底,公安部成立八局五處,即食品保衛處,下設四科一室,負責食品採購、生產、供應等工作。1956年,這項長期的政治任務被移交給北京。以北京市第三商業局特供站與北京飯店供應科為基礎組建北京市食品供應處,後劃歸第二商業局。
  第二商業局特供的對象包括三類:一是全國的重要會議、活動供應;二是外國元首、使館人員等涉外副食品供應;三是中央首長、特殊工種、高級腦力勞動者等特需人員。
  第二商業局,就是北京市二商集團的前身。
  “在老一輩人眼中,養豬有時候也關乎政治。”時至今日,為完成一次大會的特供使命,二商集團仍會千方百計滿足駐地要求:
  鐵道大廈駐地做招牌菜需要160公斤厚五花肉,員工們提前從三河調來35頭特級生豬,靜養24小時後屠宰,所供價格大大低於成本價;
  某駐地要求提供一寸段的小排骨10公斤,大紅門公司動用電鋸加工,七名加工人員一個一個地鋸,一片一片地切,一塊一塊地修整,從早晨7點工作到次日凌晨1點;
  為保證2009年一次會議特供任務的原材料質量,二商集團下屬負責清真食品特供的月盛齋公司,派專人到內蒙古東烏珠穆沁大草原的基地駐守,全程監控;使用兩台放大鏡對所供商品逐片檢查,確保羊毛、牛毛等異物不混入特供產品;
  負責醬菜特供的天源醬菜是手工作業,醬苤藍要切成4毫米的薄片,再手工戳花,所用醬油也是特別加工的,絕無防腐劑……
  這個龐大而複雜的特供體系已經存在50多年,其中的關鍵一環,是位於東華門大街34號的北京食品供應處,即“34號供應處”。
  2012年,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轉載的一篇題為《“34號特供處”和改善中美關係的神秘晚宴》的文章,記載了這個神秘的部門為70年代“中美關係破冰”所做的貢獻。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鬆訪華,周恩來對此高度重視,親自召集有關部門開會,一再強調準備工作要做好做細,確保一切活動都萬無一失。當時,負責食品採購工作的張濤參加了那次籌備會議。
  張濤所在的工作單位就是“34號供應處”。為了充分準備宴會所需要的各種食品原料,張濤和他的同事們幾乎跑遍了大半個中國。
  當得知美國人喜歡吃海鮮時,有關方面便決定准備新鮮的黃海鮑魚備用。遼寧省長海縣獐子島人民公社的潛水隊接到任務後,冒著零下20多度的嚴寒進行採捕,從中挑選出精品運到北京。
  在歡迎尼克鬆的宴會上有一道“芙蓉竹蓀湯”,其原料竹蓀產自四川長寧。縣領導接到上級通知,需緊急調集2斤長寧竹蓀,還說這是一項政治任務,千萬耽誤不得。
  歡迎宴會上的一道菜需要新鮮的蠶豆,但在天寒地凍的一二月份找到新鮮蠶豆是非常困難的。由於時間緊迫,又正值春節放假,浙江省平陽縣供應組大部分同志被臨時召回來,最後在平陽縣錢倉鎮一帶找到了長勢良好的蠶豆地。
  美國方面還提出要為尼克鬆夫人準備一種可以直接飲用的果汁。那時只知道上海生產的汽水是兌著水喝的,能直接飲用的果汁卻還沒有聽說過。後來採用了人工壓榨的“土辦法”為客人加工出了果汁。
  除了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外國元首訪華以及類似國宴這樣的重大國事活動提供安全的食品保障,“34號供應處”還為中國最著名的監獄——秦城監獄提供食品供應。
  這裡的犯人伙食標準比照部長級待遇,由獄方到“34號供應處”採購:早餐提供牛奶,午餐和晚餐都是兩菜一湯,飯後每個犯人可得一個剛從冷庫運來的蘋果。配發固體飲料,每盒12塊,每塊可沏一杯檸檬茶;方糖則分咖啡色的和白色的兩種。以上供應日日如此,即使在三年困難時期也是一樣。
  機關食堂吃頓飯有多便宜
  “如今飯店里的東西,還能叫吃的嗎?”在農業部工作的劉萍和在發改委工作的愛人吃了多年食堂。十幾年前,一家三口還偶爾在外面吃一頓,現在卻幾乎從來不敢試,因為“一吃準鬧肚子”。
  農業部的食堂是一個巨大的灰色蘇式建築,四四方方,餐廳裡面的層高在十米以上,操作間臨街的一面都掛了窗帘,防備好奇的路人趴窗偷看。
  和其他部委食堂一樣,農業部食堂也以自助餐為主,品種並不算多,也不算太好吃,涼菜七八個,熱菜幾十個,但畢竟乾凈衛生,而且這些如果是在外面吃,最最起碼也要20元。
  這裡的瓜果和土特產由千里之外的吐魯番市土樂繁邦果業專業合作社提供。這家合作社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也是國內最大的專營設施有機農產品的專業合作社。去年10月底,吐魯番地區農業局和農業部機關服務局簽約,雙方約定在吐魯番設立特供區,規劃1000個大棚作為特供生產基地。
  同樣想和農業部做生意的還有豬肉供應商。一家農產品公司的主要產品是“海南黑山豬”,這種豬由山區農民小規模散養,在野外採食各種野菜和植物根莖,輔以地瓜、蘿蔔、菜葉等糧食飼料,無任何添加劑,比普通豬出欄晚3個月以上。
  “海南黑山豬”成本高昂,在超市零售前臀尖一斤要20多元,排骨則要賣60多元。但該公司副總經理吳桂文認為,“貴一定有貴的道理。一旦吃過這個豬的肉,你就再也不吃普通的豬肉了”。
  在吳桂文看來,與普通市民相比,部委食堂的領導顯然更“識貨”。“鐵道部前些日子一次就要了兩噸肉,2萬多元,他們一個菜就要400多斤肉。”
  鐵道部的食堂平時就有2750人就餐。鐵道部機關服務局2009年拍攝的《鐵道部食堂》專題片中介紹,鐵道部食堂每年可上繳利潤110萬元,每周可以循環製作300多個菜品,還擁有自己的食品檢驗室、豆製品加工間和酸奶製作車間。
  2001年斥資1000多萬元對食堂進行改造,將原來的一個就餐大廳改成6個獨立的區域,包括內部供應的部長餐廳、司局長餐廳、二樓公務員自助餐廳、一樓公務員自助餐廳和普通餐廳,還有專門負責服務接待的四季餐廳。還專門為司局長餐廳增加了“每日晚餐個性化服務項目”,用專題片中的說法來講,是“晚餐延長到20點,單身領導喜歡什麼就做什麼,隨到隨炒”。
  體制內的“食堂”也正在試圖擴大自己的影響範圍。
  2009年廣電總局新食堂落成,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南禮士路的廣電總局302食堂,改為廣電總局離退休員工及其家屬的專用食堂,就餐人數不足以支持一個占地千餘平方米食堂的客流量。北京出台便利老人居家養老的“九養”政策後,該食堂與北京月壇街道辦合作,成為第一個向居民開放的中央機關食堂。
  “這裡的飯菜口味清淡適合老年人,便宜還能用養老助殘券,要是去旁邊的小餐館吃,價錢要貴上三四倍呢!”地三鮮、咖喱小丸子、香乾快菜,還有孜然肉丁、梅菜扣肉、圓蔥爆羊肉……加上一份米飯或饅頭的主食,菜價都只在十幾元左右。
  在堅持原有膳食質量的前提下,失去補貼的302食堂前景並不容樂觀。“一個月就得虧1萬多,好在去年月壇街道給獎勵了20萬元,保住不虧本。”
  但機關食堂的對外開放仍成為潮流,據北京日報報道,在廣電總局302食堂之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廣電總局、鐵道部等10餘家單位,開始嘗試與社區居民資源共享。
  2014年3月,人民日報記者探訪多家機關單位食堂。
  昆明市級機關食堂共有12個不同的餐廳,其中8個屬於社會承包,其餘4個由餐飲中心自營。“全部機關食堂最高峰時一個中午曾有13000餘人前來就餐,就餐者中公務員和其他人員各占一半。”而在這裡就餐,既可以使用現金購買套餐餐券,也可以刷卡消費。不同於有些地方政府公務員有餐飲補助,昆明市級機關公務員在機關食堂就餐都要自掏腰包。“餐卡裡沒補貼,工資里也沒有。”
  人民日報記者在這裡點了一份6元套餐:清炒甘藍、涼拌萵筍、紅燒魚,外加一份米飯。由於菜量太大,人民日報記者沒全部吃完。
  一葷兩素6元,兩葷兩素8元,三葷兩素10元,米飯不夠還可以免費加一次,鹹菜和湯更是免費用,此外,還有肉夾饃、熱乾面等各地小吃供應。這位記者認為,“便宜的價格、豐富的菜品,是吸引附近居民前來就餐的主要原因”。
  人民日報記者還探訪了河北省委食堂。這裡的價位同樣便宜:西紅柿炒蛋5元、紅燒丸子5元、土豆燉肉5元……近10個菜色基本以家常菜為主,最高價未超過5元。
  在可以容納280人就餐的河北省委食堂,“反對浪費”“光盤行動”“節約用水”等宣傳語和宣傳畫隨處可見,“一位河北省委機關工作人員坦言,機關里上點歲數的人多,大家都明白糧食來之不易”。
  人民日報記者的所見所聞足以體現機關食堂里食客的節約,但有網友卻從節約中看到了“福利”。
  南京工業大學法律與行政學院教授劉小冰就認為,這則新聞遭到公眾質疑是必然的:報道內容不像是提倡勤儉節約,而是機關變相福利。
  編輯:白菜從來不讀書
  參考資料:財新網:最安全的食品、南都周刊:機關食堂的秘密、環球人物:秦城監獄人和事、東方早報:大辦公社食堂的背後、羅平漢:《大鍋飯:公共食堂始末》、羊城晚報:大辦食堂,颳起了共產風、鄂州新聞網:人民公社大辦食堂的回憶、新京報:機關食堂“低價餐”不合時宜、人民日報:機關食堂開放 沒補貼咋運轉、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央部委食堂對居民開放、人民網:“34號特供處”和改善中美關係的神秘晚宴、北京日報:十餘家中央部委食堂禮堂開放 居民感嘆真便宜  (原標題:機關食堂:吃在體制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k34jkwim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